爱游戏官网礼包:
1957年3月11日出版的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发表社论《降低国营农场生产所带来的成本》,同日三版通讯《从三个国营农场的经营情况看勤俭办场的必要》,以鲜明对比凸显当年大西江农场勤俭办场成效。
时光流转,如今过紧日子思想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。习强调:“把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到实处”,今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也提出:“坚持政府过紧日子,推进财政科学管理,严肃财经纪律,严禁铺张浪费,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、民生所盼。”
学历史,看当下。当年的勤俭办场与如今的过紧日子理念一脉相承。今天,微观北大荒刊发《从“勤俭办场”的历史回响到“过紧日子”的创效实践》一文,解锁大西江农场68载不变的“勤俭基因”。
推开九三豆都博物馆厚重的大门,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诉说着九三垦区与北大荒共同走过的峥嵘岁月。当镜头聚焦于两份泛黄的纸质文物时,历史的回响扑面而来,一侧是1957年3月11日的《人民日报》,头版“降低国营农场生产所带来的成本”的社论标题锋芒如昨;另一侧装裱着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发的奖状,岁月痕迹的纸张上,凝固着大西江人第一个丰年的汗水与荣光。68年栉风沐雨,“一分钱掰八瓣花”的创业箴言,与新时代“过紧日子”的理念在时空长河中交响共鸣——这片黑土地上的“勤俭基因”,始终在大西江农场澎湃如初。
细览大西江农场68年的发展长卷,“改革”始终是贯穿始终的主线。从率先完成公司制改制、深化三项制度改革,到高质量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,改革利剑直指瓶颈制约。2021年被列为北大荒集团重点监管企业后,农场以刀刃向内的魄力挥起改革“铁扫帚”,扫除沉疴积弊的同时,更扫向成本管控的每一处缝隙,让“过紧日子”深植企业肌理。
农场持续压缩各项成本费用,将“是不是合适”“有没有必要”作为衡量各项开支的标尺,严格把控每一笔资金流向,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。2022年,管理费用同比下降4.08%,财务费用同比下降3.44%,总利润同比增长50.68%;2023年,管理费用同比下降1.05%,财务费用同比下降22.36%,总利润同比增长33.79%;2024年,管理费用同比下降4.08%,财务费用同比下降26.6%。2025年第一季度,农场顶住压力、勒紧腰带,将领导核定的招待费全部取消,按实际业务需要给予报销招待费;提前偿还贷款3200万元,节省财务费用60余万元。
既要精打细算,握住“钱袋子”,更要盯紧细节,关严“程序阀”。农场对标一流企业练好内功,开展制度大规范、二级公司大清理专项行动。制定完善制度16项,制定10个重点领域合规管理指引,涉及35项管理环节、61个风险点。从2020年总利润-133万元到扭亏转盈,实现总利润2338万元,闪光成绩是改革与“过紧日子”理念深层次地融合的最佳注脚。
“我们坚决拥护党委决定,全面落实党委要求,稳步推进改革工作,实现协同发展,为快速推进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。”在二级公司清理推进会上,各管理区、二级公司、各部门、各单位负责人郑重表示。
2022年,农场清理注销了7家盈利能力较差且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不足的二级公司,注销后的二级企业全部纳入公司账套管理,通过年初科学制定经营目标,实现有效治理管控和资源统一配置。除核定人员外的冗余人员向基层一线转移,通过竞聘上岗、绩效考核等措施,激活内部活力,提升运营效率。
无独有偶,2025年,农场在推进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过程中,依旧成效突显,医院压缩后勤人员5名,幼儿园4名保育员转岗到位。
如果说“刀刃向内”的改革是对“过紧日子”的生动诠释,那么对农业主业的倾力投入则是迈向“好日子”的战略抉择。
“‘钱要花在刀刃上’,这是大西江农场多年来坚持的原则。我们耕地占有不多,资源禀赋不占优,但是在农业科学技术的硬件投入和科研团队组建上,必须保障充分。”大西江农场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曲阜成介绍说。近年来,农场全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创新,2022-2024年仅研发投入就达到1824万元。
农场以“温淑霞劳模创新工作室”为切入点,从最基础的团队创建入手,源源不断壮大农业科技的新生力量,实现老中青三代1:1:2的配置,遏制了新老交替造成的科研队伍断层问题。不仅如此,农场还投入598万元完善科研场所、设施,配齐先进仪器设备,专门划定424亩科技示范基地,用于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。
当“过紧日子”的“减法”遇见向科技要效益的“加法”时,农场的科技成果转化账本给出了响亮的回应:
——优化种植密度。大豆由每公顷50万株调整为32万~40万株不等,玉米由每公顷9万~10万株调整为7.5万~9.6万株不等,大豆减施氮肥18%,实现节本增效345万元。
——改装农机具。推进机收减损,全场大豆机收损失率在1.26%以内,玉米机收损失率在2.21%以内,分别降低了0.15%和0.17%,相当于增收粮食30.59万斤。
——实现大面积单产提升。2022年大豆最高亩产577斤、玉米最高亩产1745斤、高粱最高亩产1365斤,打破建场以来历史最高纪录;2024年大豆最高亩产584.94斤、玉米最高亩产2173.98斤、高粱最高亩产1500.49斤,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。
“近几年,农场全力发展科技农业、智慧农业,在试验示范、农机更新和农业人才教育培训上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。”农场农业发展部部长惠希滨介绍,目前,电控播种机、风幕喷药机等农机装备在农场得到普遍应用,“西丰1号”“西丰3号”等自主培育的品种也正在积极推广,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更是以梯队式“进化”。
连续多年来,农场的三大主栽作物,不仅产量高、品质好,而且销售价格高于周边地区,在九三及周边范围内获得了良好的口碑,被业内同行称赞为“西江现象”。
暮色中的玉米压片车间蒸汽氤氲、机声轰鸣,从传送带上源源不断输出的玉米压片堆成一座金黄色的小山——这些普通的玉米经过去皮、蒸煮、压片后身价翻番,成为蒙牛、伊利等企业的抢手货。从2017年签下首张种植订单时的亦步亦趋,到如今手握农业产业链的“金钥匙”,大西江农场用“深度绑定、借船出海”策略在产业链上刻下了自己的坐标。
“与其盲目闯市场,不如让老客户带着我们‘开疆拓土’。”站在玉米压片车间门口,曲阜成手捧着金黄的玉米压片说道。2017年,农场开始与大连盛方农产品公司开展订单农业合作,凭借粮食产量高、质量好、有机和绿色认证面积大等优势,订单面积逐年增加,目前已稳定在13万~16万亩,占规模种植总面积的60%~70%。
借着合作升温的东风,大西江农场瞄准了产业链延伸、让粮食就地增值的新航向——代烘代储代加工。
“我们的烘干塔日烘干能力在500吨,储存能力在5万吨,2024年通过代烘代储的方式,创收281万元。”西江贸易公司经理赵义介绍,农场的基础设备完善、管理人员专业、仓储条件优越,这些优势为开展代储业务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2021年,农场通过“产业强镇”项目,建设玉米压片车间和玉米磨粉车间,将产业链的终端定位在了“粮食初加工”这一关键环节。既解决了合作企业长途转运、异地加工的成本问题,又提升了农场自身的附加值和盈利能力。据了解,玉米压片车间和玉米磨粉车间年生产能力均在4万吨,2024年,农场加工玉米压片1.1万吨、玉米粉1.2万吨,营利104万元。
“种、管、储、加、销”,从前原粮订单升级成一条龙订单,产业链拉长了,粮食还没有出大西江的门,年综合增值就已超越200万元。
在玉米压片流水线旁,西江贸易公司副经理刘强正娴熟地调整膨化温度参数,还有一众西江贸易的管理人员和工人一同忙到脚不沾地。“以前库里的粮食销售完了大伙就‘猫冬’,现在生产线转起来,轮班表能排到明年开春!”刘强的工装口袋插着两副手套,一副磨破了边的用于搬运原料,另一副带防静电涂层的专门伺候精密仪器。
这种“人随产能流动”的智慧,正是农场“勤俭办场”的光荣传统。过去西江贸易的员工都面临“半年闲”的窘境,如今却被重新“编织”进全年生产网络。烘干仓储高峰期全员化身“粮食卫士”,加工旺季又能拆分为两组倒班梯队。刘强掏出手机展示排班系统,满屏的色块如精密齿轮咬合——凌晨三点,赵义刚结束巡检后,转身就能套上工装接棒压片车间质检岗;中午十二点,姚松柏刚采购完食堂耗材,掉头就要到玉米粉加工现场指挥叉车……工人是生产力,管理人员也是生产力。
“当年我父亲与修培庆书记一起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先进单位表彰大会,并捧回了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发的奖状。”年逾八旬的施秀英讲述着她的父亲——大西江农场首任场长施安良的故事,“我们的父辈们用废旧轮胎修补农机,用碎布头缝制劳动服,硬是在这片荒原上开垦出万亩良田。”
农场牢固树立全员“过紧日子”思想,连续多年制发成本管控、减少浪费、“过紧日子”等相关联的内容的文件规定,并认真贯彻执行。农场推行“双面打印、电子传阅”制度、公务用车管理办法、用餐审批的业务接待管理办法等,从点滴小事做起,引导员工养成节约习惯。农场的六类费用2024年与2019年相比压减203万元,仅2024年全年压减六类费用就达到84万元。
同时,农场还充分的利用现有资源,将废旧物品进行回收再利用,减少资源浪费。在幼儿园,废旧轮胎被创意改造成户外游乐设施,既安全又环保;在老干部活动中心,“五老”艺术团用自家的旧衣服,缝制出精美的演出服装,展现老一辈艰苦朴素的作风;在农场机关,废旧纸张被收集起来,用于日常办公的草稿纸或打印非正式文件,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再利用…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措,却如同涓涓细流,汇聚成了农场勤俭节约的磅礴力量。
为避免盲目投资,农场构建了“三重一大”决策机制,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。2022年,在审核某农产品加工项目时,通过市场调查与研究发现同种类型的产品产能过剩,农场果断终止资本预算,避免了潜在损失800万元。同时,建立项目后评价制度,对近三年实施的12个项目进行效益追踪,其中3个项目因回报率未达预期被列入整改清单,倒逼投资决策科学化。
“‘勤俭办场’是大西江农场弥足珍贵的光荣传统,‘过紧日子’更是我们推动高水平发展的‘不二法门’。”在农场“勤俭办场”专题学习会上,曲阜成向全场干部动情讲述着大西江农场的历史传承与时代担当。“过紧日子”的潜台词是“会过日子”,该花的地方不能省,该省的地方不乱花,做到精打细算、锱铢必较、量入为出,更好地实现“勤俭持场、节用裕农”。
大西江的故事,关乎如何将历史的“紧”转化为新时代的“进”,更关乎一个信念:我们过紧日子,是为了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;我们事事精算,是为了给农业现代化攒足底气;我们永葆朴素,是深谙一个真理——唯有不忘初心者,方能在时代的潮头永远阔步向前!